工匠风采丨“精密大工匠”熊朝林

时间:2024-04-25浏览:527

为积极落实《关于推进新时代职工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》文件精神,上海工匠学院广泛吸纳劳模、工匠、高级专业技术人员、高技能人才等行业中的优秀人才,聘请他们为工匠导师,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,指导学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,指导开展创新成果管理等。

今天登上本栏目的工匠导师,被称作“精密大工匠”。他就是“上海工匠”、“上海首席技师”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”、“长三角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”熊朝林。

熊朝林,上海阿为特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主管,高级技师,上海工匠服务队机械制造专业组组长。他从事精密机械制造20余年,精通各种数控加工工艺、制造编程、精密测量等技术,每年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数百款,曾攻克了细胞切片机、核酸检测仪、呼吸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难题,获得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,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、全国职工创新二等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连续2年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,3年内培养国家级高技能人才10余名。


绿皮火车开启的工匠之路

1997年的盛夏,熊朝林好不容易挤上了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。这列火车实在太拥挤了,许多人是从车窗里爬进来的。火车驶离广安站的时候,人都没站稳的熊朝林甚至都无法向窗外看上一眼,道一声再见。

二十六岁的熊朝林铁了心要离开老家。他的老家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秦溪镇农村,那里丘陵起伏,沟谷纵横,地势北高南低,中部倒是地平土厚,所以,高中毕业后,熊朝林一直在家务农。可是,眼看着村里与他同龄的年轻人一个个都外出闯荡去了,他也心思飘忽起来。坐在田边,他一次次地望着天上向南而去的白云,终于有一天,他下定决心要到上海去闯荡。

绿皮火车里又热又闷,连过道上都坐满了人,一路开过去,每个站头同样人潮汹涌,同样许多人从车窗里爬进来。熊朝林感到一阵阵的窒息。火车慢慢腾腾地行驶着,一个念头也慢慢爬了上来——到了上海后去做什么呢?

想着想着,熊朝林陷入了茫然之中。


编外”人员

只有高中学历的熊朝林想在上海找工作并不容易。整整一星期,他白天四处求职,晚上就睡在桥洞底下,好不容易才找到第一份工作——在一家砖瓦厂做力工。

3个月后,一心想学门技术的熊朝林等来了一个机会,他进入一家机械加工厂,开启了学徒生涯。当熊朝林看到师傅通过车床的切断、打孔等操作,就可以把一个个金属棒料加工成各种产品,“技能”二字在他心里有了确切的分量。

通过3年的学习,熊朝林基本掌握了车铣刨磨等操作要领以及刀夹具、识图、测量等技能。此时,数控车床已成为新的技术方向,得知附近一家工厂引进了数控车床,熊朝林心里痒痒的。“我不要工钱,每天晚上免费来加班。”经不住熊朝林三番五次上门去“磨”,这家工厂勉强答应接收这名“编外”员工。不过,也定下“规矩”——只能看,不许按任何键,不许打听程序设计。

就这样,熊朝林每天一下班就赶到那家工厂“加班”。技术人员调试机器时,他就站在一旁用眼睛看、用心记。3个多月后,他已经能看懂程序,知道如何根据图纸要求设置简单刀路和坐标系。后来的几年里,为了能操控更精密、更复杂的数控车床,他辗转多家工厂边干边学,终于在2010年获得车工高级技师证书,并作为引进人才落户上海。


0.5微米到0.1微米

2013年,熊朝林入职上海阿为特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。不久,公司将微分进刀系统项目交给了他和团队。

微分进刀系统是用于肿瘤病人的组织细胞切片机的关键零部件,切片厚度及精度直接影响诊断水平及准确性。1微米相当于1毫米的千分之一,当时,国产切片机切片厚度为23微米,精度为0.5微米,而国外切片机的厚度只有1微米,精度高达0.2微米。

这是属于精密制造领域的尖端技术,此前已有多家国内公司对切片机项目发起挑战,但均以失败告终。熊朝林对该项目的关键技术要求和制造难点进行分析,提出3个主攻方向:实现微米级间隙防止旋转的精密位移、解决超级精密的形位公差制造难度、实现洁净无尘的高端装配。每一项突破都需要大量工艺实验作支撑。夜已深,熊朝林还在无尘实验室里忙碌。他开始对20个发明、改进的零件进行装配,然后观察效果、作出分析。失败一次次接踵而来,他始终没有放弃。

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坚持了两年,尖端技术宣告完成。细胞切片厚度不仅达到了1微米,且精度达到了0.1微米。三大关键技术创新点共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,同时还形成了标准化作业及参数规范。凭借《微分进刀系统的制造工艺创新及应用》项目,熊朝林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。


传承的力量

现在,熊朝林已经带了20多个徒弟,他们中有职校生,也有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。2018年,“熊朝林上海工匠创新工作室”挂牌,他对徒弟们付出了极大热情,把自己的本事倾囊相授。

公司的产品品种多、批量小,每月开发的新产品多达百余款,熊朝林觉得这正是锻炼年轻人的好机会。他经常组织大家召开案例分享会,和大家一起进行技术总结。300多个可推广的工法,就是在分享会上形成的。

眼下,熊朝林和团队正在研发半导体光刻机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工艺。光刻机零部件的形位公差、尺寸要求、外观及清洁度在制造业中都是“极限挑战”,同样也是我们国家被人“卡脖子”的地方。熊朝林有信心接受挑战,攻坚克难,而且,目前有好几个项目已成功交样。一个周末,熊朝林又把自己关进了实验室。夜色更深了,熊朝林将一只需要技术攻关的芯轴铜套套在自己的手指头上,细细琢磨。

不知不觉间,他有些疲惫地眯上眼睛。恍恍惚惚地,熊朝林这位“上海工匠”称号获得者,仿佛看见自己正坐在一列绿皮火车上,车轮铿锵,他回过头去,看到身后已然经过的漫长的铁轨……


返回原图
/